构建工具
工程化,为复杂应用而生
核心
webpack是用来搭建前端工程的
它运行在node环境中,它所做的事情,简单来说,就是打包
具体来说,就是以某个模块作为入口,根据入口分析出所有模块的依赖关系,然后对各种模块进行合并、压缩,形成最终的打包结果
在webpack的世界中,一切皆是模块
体验
以
src/main.js
作为入口文件按照习惯,所有的模块均放置在
src
目录中
安装依赖
编写多个模块
随意编写一些模块,可以是js、图片、音视频,以入口模块为起点,形成依赖关系
运行
npm run build
命令,进行打包查看打包结果
打包结果放置在dist目录中
通过上面的体验,可以发现,webpack给我们带来了至少以下好处:
可以大胆的使用任意模块化标准
无须担心兼容性问题,因为webpack完成打包后,已经没有了任何模块化语句
可以将一些非JS代码也视为模块
这样可以对css、图片等资源进行更加细粒度的划分
在前端开发中,也可以使用npm
webpack不会运行你的源代码,无论是你自己写的模块,还是通过npm安装的模块,webpack一视同仁,统统视为依赖,最终合并到打包结果中
非常适合开发单页应用
单页应用是前端用户体验最好的web应用
所谓单页应用,是指只有一个html页面,页面中没有任何内容,所有的内容均靠js生成
要优雅的实现单页应用,最好依托于前端框架,比如vue、react
页面模板
对于单页应用而言,只有一个空白的页面,所有内容都靠JS代码创建
webpack会自动生成一个页面,并且在页面中会自动加入对js和css的引用
它生成页面时,参考的是public/index.html
,其称之为页面模板
public目录
webpack会非常暴力的将public目录中的所有文件(除页面模板外),复制到打包结果中
开发服务器
如果每次修改完代码,都要经过打包->运行
,未免太过麻烦
在开发阶段,我们可以运行npm run serve
命令获得更好的打包体验
该命令会让webpack
启动一个开发服务器。
在这个阶段,webpack并不会形成打包结果文件,而是把打包的内容放到内存中,当我们请求服务器时,服务器从内存中给予我们打包结果
与此同时,当源码发生变动时,webpack会自动重新打包,同时刷新页面以访问到最新的打包结果
文件缓存
可以看到,除了页面外,其他的资源在打包完成后,文件名多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字符
例如:js/app-9ea93.js
其中,9ea93
这样的字符称之为hash
,它会随着模块内容的变化而变化
源码内容不变,hash不变;源码内容变化,hash变化
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生产环境中,浏览器会对除页面外的静态资源进行缓存
如果不设置hash值,一旦代码更新,浏览器还会使用之前缓存的结果,无法使用最新的代码
有了hash值之后,即可解决此问题
webpack会在打包时自动处理hash值,并不会对我们写代码造成任何影响,但作为一个前端开发者,有必要了解这一点
资源路径
除代码和样式模块外,其他模块被视为资源模块
值得特别注意的是,资源模块在源代码中的路径和打包后的路径是不一样的,这就导致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,根本无法知晓最终的路径
最常见的例子,就是在css中使用背景图片
.container{
/* 背景图使用了源码中的路径 */
backgroud: url('../assets/1.png');
}
它能正常工作吗?
它能!
因为webpack非常智能的发现了这一点,对于css中的路径,webpack在打包时,会将其自动转换为打包结果的路径,比如,上面的代码在打包完成后,可能被转换为下面的格式
.container{
/* css中的资源路径会被自动替换,我们无须关心 */
background: url(/img/1492ea.png);
}
但如果我们要通过js动态的使用路径,webpack是无法识别的
// 打包前
const url = './assets/1.png'; // 该路径无法被转换
img.src = url;
// 打包后
const url = './assets/1.png'; // ❌
img.src = url;
正确的做法是,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导入资源,并获取资源路径
// 打包前
import url from './assets/1.png'; // 打包后,url得到的将是真实的路径
img.src = url;
// 打包后
const url = '/img/1492ea.png'; // ✅
img.src = url;
缺省的文件和后缀名
导入模块时,所有js模块均可省略.js
,若导入的模块文件名为index.js
,可省略文件名
import './home'; // 若存在home.js,可省略js
import './movie'; // 若movie是一个目录,此次导入的是 ./movie/index.js
路径别名
随着体量的增长,不可避免的,会形成层级极深的目录
root
|- src
|- a
|- a1
|- a2
|- index.js
|- b
|- b1
|- index.js
如果需要在./src/a/a1/a2/index.js
中导入./src/b/b1/index.js
,则可能产生下面特别恶心的代码
import '../../../b/b1/index.js';
webpack提供了别名供我们快速定位到./src
目录,通常,该别名为@
上面的导入代码可简化为
import '@/b/b1'; // @表示src目录,同时省略了index.js
js兼容性
当webpack读取到js代码时,会自动对其进行兼容性处理
具体的处理方案涉及到两个配置文件:
babel.config.js
:通过配置该文件,可以设置对哪些js代码进行降级处理.browserslistrc
:通过配置该文件,可以设置在降级时,要兼容哪些浏览器,兼容的范围越光,降级产生的代码就越多,自然,打包后的体积就越大
你无须知晓具体的配置方式
打包压缩
webpack在打包时,会对所有js和css代码进行压缩
对于js,除了压缩之外,还会对其中的各种名称进行混淆
(self.webpackChunkmovie_list=self.webpackChunkmovie_list||[]).push([[587],{3587:(r,t,n)=>{"use strict";n.r(t),n(5666),n(1539),n(8674),n(9600),n(1249),n(2222);var e=n(9755),a=n.n(e);var o;function i(r){o.html(r.map((function(r){return'<li>\n <a href="'.concat(r.url,'" target="_blank">\n <img src="').concat(r.cover,'" title="').concat(r.title,'">\n </a>\n <a href="').concat(r.url,'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').concat("qmUYQv1xlJhGMQKz-kfAp",'">').concat(r.title,'</a>\n <p class="').concat("_3yV5wC-URYTUP0sPvaE0ZR",'">').concat(r.rate,"</p>\n </li>")})).join(""))}o=a()("<ul>").addClass("_1fsrc5VinfYHBXCF1s58qS").appendTo("#app");var c=n(8138);const u=
混淆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压缩包体积,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代码更难被其他人理解利用
源码地图 source map
我们运行的是webpack打包后的结果,而打包后的结果是很难阅读的
但这样一来会带来新的问题,如果代码报错,我们就难以知道到底是那一行代码写的有问题
此时源码地图就发挥了作用
可以发现,js代码打包后都会跟上一个同名的、后缀为.map
的文件,该文件就保存了原始代码的内容
请放心,这个内容人类是看不懂的,但浏览器可以看懂
当代码报错时,浏览器会定位到源码地图中的对应代码,而不是把真实报错的代码展示给我们
你无须关心这一点,但可以自然的从其中获得巨大的便利
css工程化
webpack能够识别所有的样式代码,包括css
、less
、sass
、stylus
在打包时,会将它们转换成纯正的css
除此之外,它还具备以下的神奇能力
自动厂商前缀
css有很多兼容性问题,解决这些兼容性问题的最常见办法,就是加上厂商前缀。
比如:
/* 兼容性不好的代码 */
.container{
display: flex;
transition: 1s;
}
/* 兼容性好的代码 */
.container {
display: -webkit-box;
display: -webkit-flex;
display: flex;
-webkit-transition: 1s;
transition: 1s;
}
webpack会根据.browserlistrc
中指定的浏览器范围,按需、自动加上厂商前缀
我们开发无须关心
css module
css文件多了后,你怎么保证它们里面没有冲突的类样式?
靠层级选择器?就不担心效率?
靠命名规范?就不担心脑袋爆炸?
要靠就靠css module
当样式文件以xxx.mdoule.xxx
的方式命名时,webpack会将该文件当成一个开启了css module
的文件
比如:index.module.less
、movie.module.css
,都是开启了css module
的文件
文件中的所有类名都会被hash化
// 源码
.container{}
.list{}
.item{}
// 打包结果,绝无可能重名
._2GFVidHvoHtfgtrdifua24{}
._1fsrc5VinfYHBXCF1s58qS{}
.urPUKUukdS_UTSuWRI5-5{}
现在就一个问题,我们在使用类名时,如何知道它打包结果的类名呢?
import './index.module.less';
dom.classList.add('container'); // ❌ 最终的类名可不是这个
正确的方式如下:
// styles 是一个对象,里面映射了源码类名和打包类名的关系
import styles from './index.module.less';
dom.classList.add(styles.container); // ✅ 属性container中记录的就是container转换后的类名
真正的webpack没有那么神奇
实际上,webpack没有做这么多事,我们不能把功劳(怨念)全归结于它
它只是站在巨人(其他流氓)肩膀上而已
下图可以看个热闹
webpack通过插件(plugin)和加载器(loader)将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
工程中的文件:
.browserslistrc
,表达适配的浏览器范围,会被工程化中的其他技术所使用babel.config.js
,babel
的配置文件,做js降级处理postcss.config.js
,postcss
的配置文件,做css代码转换webpack.config.js
,webpack
的配置文件,整合其他工程化技术,以及配置打包细节、开发服务器、路径别名等等
对我们开发的影响
学会访问开发服务器查看效果
学会动态获取资源文件路径
import url from './assets/1.png'; img.src = url;
学会省略文件和后缀名
import './home'; // 若存在home.js,可省略js import './movie'; // 若movie是一个目录,此次导入的是 ./movie/index.js
学会使用别名简化导入代码
import '@/b/b1'; // 实际导入: src/b/b1/index.js (若b1是目录)
学会使用css module
// styles 是一个对象,里面映射了源码类名和打包类名的关系 import styles from './index.module.less'; dom.classList.add(styles.container);